服务热线
18021551390
1.范围
1.1本试验方法包括若干测定规程,用于测定不锈钢及其台金暴露于氯-氧化环境时的耐麻点和缝隙腐蚀性(见术语G15)。介绍六种规程,命名为方法A、B、C、D、E和F。
1.1.1方法A——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
1.1.2方法B——三氯化铁缝隙腐蚀试验。
1.1.3方法C——镍基和铬包复合金的临界点腐蚀温度试验。
1.1.4方法D——镍基和铬包复合金的临界缝隙腐蚀温度试验。
1.1.5方法E——不锈钢的临界点腐蚀温度试验。
1.1.6方法F——不锈钢的临界缝隙腐蚀温度试验。
1.2方法A用于测定不锈钢和镍基、铬包复合金的相对耐点腐蚀性,方法B可用于侧定这些合金的耐麻点和缝隙腐蚀性。方法C、D、E和F可在标准三氯化铁溶液中,按导致不锈钢、镍基和铬包复合金各自开始点腐蚀和缝隙腐蚀的最低(临界)温度,为这些合金划分等级。
1.3这些试验可用于测定合金填加剂、热处理和表面光洁度对耐点腐蚀性和耐缝隙腐蚀性的影响。
1.4以SI单位表示的值被认为标准。在括号中给出其它单位,仅供参考。
1.5本标准并不意味已提及与其使用相关的所有安全事项。制定合适的安全和健康规范,确定规章限制的适用性,是本标准用户的职责。
2.引用文件
2.1 ASTM标准
A262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规范
D1193试剂水技术规范
E691进行实验室间研究以测定试验方法精度的规范
E1338计算机化材料性能数据库中金属与合金识别指南
G1制备、清洗和评估腐蚀拭验试样的规范
G15与腐蚀和腐蚀试验相关的术语(2010年撤回)
该历史标准的最新批准版本在www.astm.org上引用。
G46点腐蚀检验和评估指南
G107计算机化数据库输入用金属腐蚀数据采集和编辑格式准则
3.术语
3.1本标准专用术语的定义
3.1.1临界缝隙(腐蚀)温度,名词在试样凸露表面裂隙水下形成至少0.025mrn(0.001in)深缝隙腐蚀的最低温度(℃),忽略边缘浸蚀。
3.1.2临界点(腐蚀)温度,名词在试样凸露表面形成至少0.025mrn(0.001in)深点腐蚀的最低温度(℃),忽略边缘浸蚀。
3.2若无其他规定,这里采用的术语应符合术语G15。这里提供的定义和术语G15中未给出的定义,仅限于本标准。
4.含义和应用
4.1这些试验方法介绍试验室试验,用于比较不锈钢及其合金对于点蚀和缝隙腐蚀的耐受程度。结果可用于合金分级,以便在这些方法的特殊情况下,增大对诱发点蚀和缝隙腐蚀的耐受程度。方法A和B用于引起在室温下304型破坏。
4.2三氯化铁溶液的应用被证实是正确的,因为它与在耐受氯化物环境中铁基合金(1,2)上的点蚀或缝隙部位有关,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表面有一个恒定尺寸的稳定缝隙样板,被当做缝隙几何形状的充分技术规范,用于评估相对缝隙腐蚀敏感度。
4.3三氯化铁溶液中合金相关性能与在某些实际环境中的性能有关,如环境温度下的天然海水(3)和强氧化、低pH含氯化物环境(4),但已有某些例外情况的报告(4-7)。
4.4方法A、B、C、D、E和F能用于在含氯化物环境中,不锈钢和镍基合金对麻点和缝隙腐蚀相对耐受性的分级。这些方法不能用于对合金在不含氯化境中,不锈钢和镍基合金对麻点和缝隙腐蚀相对耐受性的分级。这些方法不能用于对合金在不含氯化物环境中的耐受性做任何表述。
4.4.1与多数自然环境相比,方法A、B、C、D、E和F用于加速开始局部腐蚀的时间。因此,在任何相同的时间周期以内,在试验期间发生腐蚀的危险比在自然环境中的大。
4.4.2基于方法A、B、C、D、E或F的试验结果,不能对于局部腐蚀的传播做任何表述。
4.4.3表面制备情况能极大地影响试验结果。因此,试样的研磨和酸洗将意味试验结果不能代表截取试样的实际工件的情况。
注1:在不锈钢表面上进行打磨或酸洗可能会破坏钝化层。研磨或酸洗后进行24小时的空气钝化足以最小化这些差异。
4.4.4测定临界点腐蚀温度和临界缝隙腐蚀温度的方法C、D、E和F中的规程无偏差,因为仅按这些试验方法定义这类温度值。
注2:不锈钢表面仁的研磨或酸洗可能破坏钝化层。研磨或酸洗以后24小时空气纯化作用足以使这类差别最小化。